邓仲儒

来源:

邓仲儒,曾用名邓泽珍、邓波。1934年到汉口学徒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7

,到陕北公学学习,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1分校民运工作队副队长、抗大直属政

治处干事;1938年冬至1945年,在鲁南、鲁中沂蒙山和滨海地区,参加开辟和创建敌后抗日

根据地的斗争;1945年奉调到东北,任中共庄岫县委组织部长;19486月到辽南省委工作

队工作;19495月任营口县委第一书记;195210月任营口市委书记;19585月当选为中

共八大代表;19627月任辽宁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644月任辽宁省农业厅厅长;“文

大革命”期间受迫害,在干校接受审查后到朝阳凌源县农村插队;19773月任辽宁省农林

党组书记;197711月任沈阳市委书记;19854月任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87年任沈

阳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离休。199154日在沈阳逝世,终年69岁。

HS(3〗〖JZ〗〖HT4H〗一

HS)〗〖HT

〓〓

1922122日,邓仲儒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一个商人家庭。6岁时在本村的私塾读书。

教书先生是一个远房的祖父,学生共十几人,多为近族兄弟叔侄。邓仲儒在私塾一直读到

12岁。邓仲儒的父亲邓禹九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商人,感到读私塾将来难以升学,于是就带他

到自己做生意的武汉,进入市立第二完全小学读书。走出封闭的乡村,来到繁华的都市,邓

仲儒的眼界逐渐开阔,加之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之中,抗日救亡的呼声此起彼伏,尤其是19

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波及到武汉,全市大、中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这给了他很深的

响。

在邓仲儒即将高小毕业时,父亲经商亏本,商店歇业。为了重新恢复生意,父亲从各方

又筹集了一些资金,把店址迁到离武汉40里的一个叫横店的小镇子车站附近,与他人合伙经

营布业。为了解决经济的窘困,父亲要邓仲儒废学当学徒。这件事引起了邓仲儒对父亲极大

的不满。他想读书,渴望新生活,对未来曾抱有很大的志向。他极力地反对父亲的安排,但

父亲在两难之间始终没有答应。无奈之下,邓仲儒只得走进店铺当了学徒。邓仲儒学徒的地

方,是在汉口法租界一家远亲开设的规模较大的伦康布店。西安事变以后,特别是在七七事

变后,武汉抗日救亡活动风起云涌,而且大革命时代党领导下的武汉疋头工会的革命斗争,

对布店的店员影响极深,他们经常把这些故事讲给邓仲儒听。当时,邓仲儒也经常去武汉基

督教青年会,学救亡歌曲,听各个救亡团体举办的演讲,其中范长江、李公仆等人所作的演

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喜欢看《全民》之类的进步刊物。

19379月,由于抗战的爆发与救亡活动的影响,邓仲儒产生了强烈的抗战要求,加上

失学的痛苦,为寻求新生活,他约好该店关系好的蔡里程、段继武两名学徒考取了“五一”

师学兵队。动身时布店派人劝阻,邓仲儒去意已决,坚定地离开了布店。当天即与百余名被

录取的青年乘火车开赴距武汉几百里地的学兵队驻地孝感县城,那一年邓仲儒15岁。到达孝

感一周后,学兵队还未正式编队开课,邓仲儒的父亲考虑到他年龄太小,派哥哥到孝感假借

父亲患病的理由,将他从孝感诱回。回家以后,严加看管,并让他在父亲店里帮助管理生意

,这一阶段邓仲儒精神上非常苦闷。

横店是平汉铁路南段的一个不大的火车站,邓禹九的店铺是该镇最大的商店,自七七事

变之后,过往军队很多。为了防止散兵抢掠,以邓禹九为首的商界组建起横店镇抗敌后援会

,并捐集了一部分枪支。

19386月,陶铸领导下的黄陂军民先锋队派来了何其伟、蒋厚安两名学生,他们以农

民银行合作社的名义来横店进行地下工作,就住在邓禹九的店里。邓禹九把楼上一个大房间

让给他们住宿和办公,他们也挂出了建设厅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处的牌子用以掩护。何其伟、

蒋厚安两人的主要任务是出版张贴自编自写的抗日墙报,与个别市民接触,广交朋友,宣传

抗战到底的主张,并组织群众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商业同仁一致认为,邓禹九德高望重,又

多年担任商会会长,就选他当抗敌后援会的会长。邓禹九义不容辞地担起了这个职务。“八

一三”抗战一周年,何其伟等在横店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在纪念大会上,邓禹九发

了坚决抗战到底,号召后方各界人士支援前线的演说。这段时间,邓仲儒与何其伟、蒋厚安

形影不离,他们二人也给邓仲儒介绍不少进步的书刊。夏初的一天,《新华日报》刊登了抗

大和陕北公学招生的广告,并系统地介绍了两校的学习生活情况,邓仲儒看到以后,兴奋已

极,立即向父亲提出了去学习的要求。父亲虽然不愿意尚年幼的邓仲儒远走,但是看邓仲儒

决心已定,又是为了抗日救国的大事,便答应了邓仲儒的要求。1938年的7月间,邓仲儒与

何其伟到汉口,经湖北乡村促进会至日本租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考取了陕北公学,并办妥了

赴陕北公学的各种手续。邓仲儒回到横店以后,又动员了族兄邓平及杨竹林等同去陕北。行

前他的母亲百般阻拦,热泪双垂,但邓仲儒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了,那一年他16岁,从此踏上

了革命的征途。

ZW(〗何其伟(国家建材局离休干部),197612月给沈阳市委组织部的信,复印件藏

于营口史志办档案室。〖ZW)

 

到达陕北公学以后,邓仲儒就像一只冲出笼子的小鸟,在蓝天里展翅飞翔。他被编入24

大队,4个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冬天,他随学校东迁到晋东南抗大1分校,于193

9年提前毕业,被分在抗大民运工作1团,于晋东南壶关一带做民运工作,并担任了副队长

。不久,学校又迁至山东,邓仲儒调回学校任校司令部文书、抗大直属政治处干事,在校工

4年。

19436月,邓仲儒被调到山东军区115师政治部,负责整理赴延安高级干部的档案,这

是一项机要工作,是党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这项工作结束后,邓仲儒就投入开辟山东抗日根

据地的斗争,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改善群众生活,建设民主政权。这期

间,他担任过山东滨海1地委宣传部干事、莒北县中至子区委书记、滨海1地委整理支部工作

组组长。19458月,又[KG(*9]调任山东滨海区藏马县委宣传部[KG)]长。

HS(3〗〖JZ〗〖HT4H〗二

HS)〗〖HT

〓〓19458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为了贯彻

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指示,解放区两万名干部进入东北。这时,邓仲儒刚刚病愈出

院,撑着病弱的身体,随军挺进东北,任中共庄岫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组织和发动群众,

开展反奸清算和减租减息运动。

 1946年初,按照党中央《五四指示》,县委开始领导群众进行土地改革,扩大农民武

装,支援前线,建设辽南革命根据地。11月,敌人进攻辽南,县委主要成员分别带领武工队

员,划定区域,坚持游击战。邓仲儒被派在小洋河、城厢、苏家堡子等3个区开展工作。他

带领9名干部和武工队员,准备在那里建立对敌斗争基点。当他们来到小洋河区拉哨子

时,发现该村的地主正烧火杀猪,准备迎接国民党。邓仲儒立即召集会议,号召群众进行斗

争,并对企图反把倒算的地主进行威慑。会议刚散,邓仲儒到一位老乡家吃午饭,这时村干

部急忙跑来报告村子被敌人包围了,有两个连的兵力。邓仲儒他们只有9个人,敌众我寡,

他首先命令把文件烧毁,因为有全县数百份党员登记表和东北局的党刊,随后组织突围。战

斗由12时打到黄昏,敌人冲锋数次未能成功,便向他们喊话,进行劝降。喊话不起作用,就

打燃烧弹点燃了房子,想把邓仲儒等活活烧死。这时队伍中的宋显清,提出先冲出去,给大

家杀开一条路。邓仲儒便命令队员一起投掷手榴弹,然后借着浓烟往外冲。冲至半山坡时,

邓仲儒发现宋显清负伤了。这时他虽然已经脱离了火力网,但却立即回头救援,到了跟前,

发现宋显清的喉咙被子弹横穿过,人已经气绝。他不得不放下战友,再次突围,不幸被敌人

的机枪击中,子弹从腹部穿过,肠子被打断,血流不止。情急之中顺势钻进了灌木丛,并准

备好枪和手榴弹,如若被敌人抓到就同归于尽。天黑尽时,敌人暂时撤离了,邓仲儒的战友

付德生与通讯员赶来把他救下山,并动员老乡绑了一副担架,经一昼夜行程抬到县委所在地

哨子河。刚到哨子河敌情又紧张起来,县委只能将邓仲儒与他的爱人庄方轩,隐蔽在哨子河

区黄旗沟的深山中。这时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了方便转移,夫妻二人不得不求老乡

收留孩子。庄方轩哭着对老乡说,如果敌人来了,要杀就杀,如果不杀就救他一条小命吧。

安顿好孩子后,庄方轩搀着邓仲儒艰难地找到一间荒弃的破房子藏身。此时,邓仲儒的伤口

已经裂开,粪便外流,寸步难行,当搜山的敌人包围了他们的住处时,夫妻二人已经没有了

突围的能力,同时被捕。被捕之后,邓仲儒的伤势越来越重,伤口化脓,高烧昏迷,奄奄一

息。庄方轩是参加革命多年的女干部,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她隐瞒了自己的身份,说自

己只是邓仲儒的老婆,是个家庭妇女。她的话骗过了敌人,才得以精心地照料邓仲儒,维系

着他的生命。19471月,邓仲儒的家人利用关系把他营救出狱,此时的他已经命在旦夕。

家人立即把他送到沈阳小河沿医院手术治疗。3月底,邓仲儒的肠子接上不到半月,沈阳战

事紧张,他们夫妻俩便匆匆离开沈阳回到武汉黄陂县的家中。到家以后,邓仲儒伤势复发,

不得不再次施行手术。

 19478月,邓仲儒手术后3个月,身体还没有复原,他便急着找党,急着回到工作岗

位,在家再也住不下去了。庄方轩理解他的心情,就和他一起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家人,踏上

了北上寻找党组织的路。他们先到了冀鲁豫解放区,后经太行山到晋察冀,这时邓仲儒伤情

再次复发,经晋察冀中央局介绍到白求恩附属医院,住院两个月渐渐康复。出院后参加了晋

察冀中央土改工作团工作。19483月经热河回到东北局(地址在哈尔滨),后转回辽南,

经辽南地委审查和辽东省委的审核,其结论是:“恢复党籍,并予以表扬。”(解放后邓仲

儒被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ZW(〗辽宁省档案馆档案,第1912卷,第115页。〖ZW)

HS(3〗〖JZ〗〖HT4H〗三

HS)〗〖HT

〓〓19491月至4月,邓仲儒被分配到辽南省委工作队担任队长,领导土改斗争。他到任

以后,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对土改工作中的一些偏激行为进行“纠偏”,查错查漏,重新划

分了成分,有的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发放了地照、房照,打击了不法分子,清洗了基

层组织中有严重问题的人,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

19495月,邓仲儒调到营口县(今大石桥市),任县委副书记,11月任书记。上任之时正

逢建国之

初,面临着重重困难。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失业者众。迫切地需要把秩序稳定下来,把生

产恢复起来,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邓仲儒带着伤病,领着县委一班人没日没夜地苦干。

病重的时候吃点药顶着,困了找个地方“打个盹”,迅速地打开了工作局面。为了解决群众

的生活困难,邓仲儒发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办起了各种生产小组和农民供销合作社,把生

产的东西卖出去,把需要的东西买进来(主要是粮食),使整个经济逐渐地“活”了起来。

群众生活有了好转,干劲也调动起来。邓仲儒亲自抓点的水源区黑英台村的供销社,成为

全国供销系统的先进单位。他建议营口县联社把胶车修理厂变成小型铁工厂,建立了建国以

来营口县的第一个工厂,这个厂后来发展成营口县机械厂。他还领导创办了第一个互助组。

那是在1949年夏,邓仲儒在宋光区望马台村蹲点,总结了刘作孝建立的第一个互助组经验,

并在全县推广。这个经验推动了全县互助合作运动的展开,后来刘作孝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邓仲儒任营口县委书记期间,经常带领县委一班人深入到西部地区搞调查研究,发现“

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根本原因是辽河水患。雨天发水受淹,旱天海水倒灌,地里种什么都

不愿长。要治理辽河水患,必须修好辽河大堤。因此,邓仲儒和县委班子研究决定:修补辽

河大堤。19505月,全县组织动员了3万多人开赴修堤第一线,修补大堤65公里;1951年动

1[KG-*4]4万人,开挖了八里河、胜利河、老虎头河等排水河道。把100多条自然流水的

沟岔整修

疏通为49条排水河道,提高了涝洼地排水泄洪能力,使大石桥西部50万亩水田,逐渐成为旱

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至今造福于大石桥人民。

1950年秋,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为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动员令,

邓仲儒带领全县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一面发动群众捐款,购买飞机大炮;一面组织运

输队和担架队随时准备奔赴前线。他还亲自参加扩军大会,发表了感人至深的动员讲话,使

会场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姐送弟参军的感人场面。全县有3000多人报名参加志愿军奔赴

朝鲜战场。

ZW(〗大石桥市市志编纂办公室:《镁都轶闻》,200211月内部出版,第20页。〖ZW)

 

邓仲儒在营口县工作了三年半,带领全县人民把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HS(3〗〖JZ〗〖HT4H〗四

HS)〗〖HT

〓〓1952105日,中共辽东省委决定邓仲儒任中共营口市委第一副书记并代理市委书

记。同年1218日,在营口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邓仲儒当选为市政治协商委员会

主席。1953716日,辽东省委决定并经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批准,邓仲儒任营口市委

书记。195566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营口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邓仲儒

当选为营口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

 195663日,中共营口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邓仲儒代表上届市委作了《全

党动员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为保证完成1956年计划,争取提前超额完成五

年计划而奋斗》的工作报告。这次代表大会首次通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市委领导机构,邓仲

儒当选为市委第一书记。同年,邓仲儒当选为党的八大候补代表;1958年当选八大

代表;1959年,中共辽宁省委决定建立中共营口市委书记处,邓仲儒任第一书记;1961年当

选省委委员。

 邓仲儒在营口工作期间,作风扎实,坚持原则,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为了把经

济工作搞上去,他亲自率领市委机关干部,深入到厂矿、农村搞调查、试点,掌握第一手材

料。尤其是在抓地方工业建设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仲儒上任之时,全市地方工业仅有6个很小的工厂。要发展营口的工业,等于是白手

起家,谈何容易?摆在面前的不但是资金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保守思想的阻挠和人员素质

的局限。有些干部对营口是否能建立起地方工业,存在相当悲观的情绪。他们认为营口“三

面环水是死港(指当时营口不通航,因河水污染造成渔业的大幅度减产),一面靠郊(区)

是死郊(碱地不打粮),有条铁路还是中长铁路的盲肠(支线)”,“要想不萧条,只有等

开港”,这种消极的情绪在人们心头蔓延,使人提不起劲来,涣散了干部群众的斗志。邓仲

儒从多年做领导工作的经验想到,要发展生产必须先改变人的观念。于是他带领市委班子,

反复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我们接

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只有将城市

的生产工作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

。”这段话他领着班子不知学了多少遍。根据这个精神,首先在市委班子上批评了单纯“等

开港”、“环境论”等消极思想,强调只有发展工业生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状;这

不仅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而且也是为全市人民切身利益所必需。

思想提高了,路子就宽了。邓仲儒亲自挂帅领导恢复和发展地方工业,并主持创办了第

一批地方工业。到1953年末,营口已建成13个工厂,安排了6677名职工,生产出383种产品

,当年产值达2109万元。

在事实面前,有保守思想的干部找到了差距,迷茫彷徨的找到了方向。可是又出现了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发展的问题。当时有些干部不是根据营口这个沿海城市的具体情况

,如何挖掘旧有的潜力,靠自力更生发展地方工业,而是想靠国家投资搞大一点的项目。这

些人,当看到本省其他重点工业城市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候,就产生“到处大规模,营

口小规模”等埋怨情绪。针对这种攀比思想,邓仲儒立即在市委领导班子会议上进行了批评

,确立了根据中央、省委的指示精神和营口市的具体情况,从“小处着手,远处着想”,发

展工业必须以小型为主,办法主要靠自力更生,充分发挥这个城市旧有的潜力的发展思路。

思路一定,干部端正了认识,群众明确了方向。从而为贯彻“勤俭办工业,全民办工业”的

方针打下了思想基础。

邓仲儒是勤俭办企业的积极倡导者也是领导者,他始终坚持了一条“因陋就简,精打

细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原则。在勤俭办工业方面总结了6条经验:(1)在厂房方

面:尽量利用和修补旧房,租用民房。到1957年止,在地方工业中修补和租用的旧房和民房

,占整个生产用房总数的81%。(2)在设备方面:尽量利用旧设备和代用设备,自制简易设

备,代替和少买新设备。根据27个厂的不完全统计,几年来调拨来的闲置旧设备和利用废料

自制的简易设备,占这些工厂主要设备总数的41%。(3)在资金方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

间,除了由国家投资400多万元和向银行贷了一部分款外,多半是靠群众自筹资金。有的采

取边建厂边生产,边生产边发展的办法,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4)在劳动力方面:采取

了地方国营工人、手工业合作社和家庭副业互相配合及采用临时工等办法,既满足生产的需

要,又不会造成窝工现象。(5)在技术力量方面:紧紧依靠老工人和到外地学习的办法,

以老带新,现学现教,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6)在原材料方面:采取利用废料、节约原

料,就地取材的方法,克服原材料不足的困难。

邓仲儒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的老干部,他深知团结干部、发动群众的重要,没有这一条

,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革命战争年代靠人民群众打天下,搞经济建设也要靠人民群众的

力量。因此,他提出了全党办工业,各级办工业,全民办工业的路子。在他的领导下,创造

多种多样发展地方工业的形式。一是大力提倡兴办区街企业。为了把区、街办工业和群众办

工业的积极性更充分地调动起来,实行了放手兴办区级工业联合工厂和街道办事处办小型工

厂的方针。以西市区为例,该区的联合工厂有22个小工厂,大的二三百人,小的十余人。它

的房子、工具、资金、设备都是由群众自备。区办的联合工厂,把各种各类的小工厂都挂上

钩,互相配合,密切协作,负责各厂的供销工作,统分结合,省钱省人,分而不散。二是广

泛兴办福利工厂。他倡导市人委民政部门办起了带社会救济性质的生产福利社,这种生产是

群众自办,政府扶持,不怕分散,不怕小,根据供销情况,有啥干啥,因此,它既不牵涉公

精力,又能使有家务的半劳动力,残疾人得到就业的机会。三是联手组办各种联社。他倡导

个体工商业者组建手工业联社,成立了各种生产社、供销社、生产小组。在职工家属和街道

居民中,还组织了大批为工厂、手工业社加工家庭副业。1957年仅参加火柴厂糊火柴盒家庭

副业的人员就有4600人,全年工资收入达36[KG-*4]8万元。

在办工业中,邓仲儒还动员各个部门,大力支援地方工业,使那些认为“地方工业破

破烂烂,不是要人就是要钱的”旁观者,转变为热情关怀大力支持地方工业的积极分子,结

果全市出现了“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支援地方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各个部

门都尽量压缩经费开支,挤出钱来支援地方工业。据统计,从1953年到1957年,从市财政预

算中拨给地方工业的投资相当于同期国家给营口市地方工业总投资的36[KG-*4]6%。在第

一个五年

计划期间,营口只用了国家投资426万元。

邓仲儒在营口地方工业建设中,可以说是千方百计,不辞辛苦。他带领市委、市政府的

干部艰苦创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发展地方工业生产,市级机关几年来没建过一间

宿舍。那时,市委有一台马车,市政府有一台旧吉普车,邓仲儒平时轻易不坐车,不论上班

下班,还是到工厂,都骑着自行车。他经常带着一帮人下到工厂,出发时也不打招呼,走到

哪个厂子直接进到车间,有时去了很长时间,厂领导还不知道。无论工厂有什么问题,只要

提出来,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当场不能解决的,也不会拖的太久。有时为了掌握情况

,经常几天几夜呆在工厂车间里,和工人一起在食堂吃饭,晚上同工人住在一个宿舍里。通

过干群一心共同努力,营口这个落后的消费城市初步变成了繁荣的生产城市。

ZW(〗张振华著:《心声》,19966月内部出版,第44页。〖ZW)

1957年末统

计:全市地方国营工厂已发展到百余个;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加了38倍;职工人数增加了13

倍以上;产品品种由7种增加到1029种,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由于地方工业的迅速发展

,城市失业现象已基本消除,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并带动了其他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 1958316日,《辽宁日报》发表《营口市地方工业发展的经验》文章。同时

发表了省委批示。省委认为,营口市委领导发展地方工业的经验是成功的、可贵的、具有普

遍意义的。特别是他们不断克服保守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勤俭创业,力争上游的

精神和群众路线的做法,不仅适合地方工业,也适合于国营工业和其他一切企业、事业部门

。〖ZW(〗《辽宁日报》1958316日第2版。〖ZW)

 195859日,邓仲儒代表营口市委,在中共第八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

《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发言。这是营口人民的光荣,也是对邓仲儒政绩的肯定。

HS(3〗〖JZ〗〖HT4H〗五

HS)〗〖HT

〓〓1962719日,省委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邓仲儒调省委农办任主任(因机构变

未到职)。后任辽宁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兼省农科院院长。

邓仲儒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那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

务。正当他竭尽全力为党工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批斗罢官并下放到朝阳

凌源

农村插队落户7年,直到19773月,得到平反,并被任命为辽宁省农林局党组书记、局长;

197711月任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底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书

记处

书记),分管农业和财贸工作。

邓仲儒走上沈阳市委书记岗位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举。邓仲儒这个老兵

,就像又听到了冲锋的号角,义无反顾地投入新的征程。

邓仲儒主抓的农业和财贸,这是一个市的两大经济支柱。他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市委的决策,大刀阔斧地领导了农村和财贸系统的改革工作。依然是老八路的

作风扎扎实实,任劳任怨;依然是共产党人的风格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他走遍了全市106

个农村乡镇,广泛倾听干部群众的意见,发现和解决问题。沈阳市从1979年春开始推行多种

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当年秋天,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队粮食增产了25[KG-*4]7%。但是,

劳动大帮

哄和分配大锅饭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980年春,他领导各县区开展了“敢富不

敢富、想富不想富、会富不会富”的大讨论,并为1760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搞家庭副

业而

被打成“资本主义”、“小生产”、“暴发户”的社员平反恢复名誉。

随后,邓仲儒又领导推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普遍延长土地承包年限。因此

,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1984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3[KG-*4]25亿公斤

。比1978

年增长79[KG-*4]5%;农民人均收入575元,比1978年增长2[KG-*4]2倍。

ZW(〗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沈阳地方志》(第8卷),沈阳出版社1998

版,第41页。〖ZW)

与此同时,邓仲儒又从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出发,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从抓农村专

业户、重点户入手,树立476名养猪、养羊、养鸡、养鱼、养兔和养蜂等家庭副业生产能手

,致富标兵。创造了发展家庭饲养业的成功经验。1981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印

的《情况通报》第49期,发表了新华社对沈阳搞家庭饲养业的调查报告《发展家庭饲养业前

途广阔》,配发了编者按,并刊登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意见“此经验请全国所有

大、中城市和农业部门同志注意研究”。〖ZW(〗沈阳市档案馆档案,第14159卷,第

5页。〖ZW)〗国家领导人的肯定,给邓仲儒以极大的鼓舞,更

加坚定了改革创新的信心,进一步制定了扶持“两户”的政策性措施。沈阳市重点户、专业

户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兴旺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

198238日至12日,邓仲儒亲自带队到新民县(今新民市)兴隆店、向阳、大柳等12个公

社搞调研

。回来之后,他向市委写了调查报告,报告提出,要树立大农业的观点,从长远利益出发,

狠抓农村的长远建设。要实行科学种田,依靠科学发展农业。他还很有远见地提出了应从发

展农林牧副渔各业近期和长远的需要,拟定科研的重点项目,组织科技力量攻关。要组织好

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普及工作,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和专业培训班,以适应发展多种经营

的急需。

ZW(〗沈阳市档案馆档案,第14192卷,第95页。〖ZW)

他的这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推动了沈阳市农业的发展,使不少专业户集中更

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从而涌现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经济联合体。

邓仲儒在分管沈阳市财贸工作期间,正是财贸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革的时期。他和市委领

导班子成员一起,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在改革的过程中,邓仲儒始终把商品流通作为带动工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产

业,提出了“发展大商业,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把沈阳建成东北地区的中心市场”的

要求。他也深知改革的难处,知道转变千百万人观念的重要性。为了促使人们转变观念,他

1983年的商业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指出:“商业改革必然会牵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必然会碰到阻力,遇到困难,发生矛盾,还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深

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激励人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积极有

步骤地搞好商业改革。”他既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也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者。为了掌握第一

手情况,他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198312日,他和李涛、李铁映、刘尊田等市领导到大

东万泉商店、东环商店、管城薄铁合作社了解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改革的

10条措施,对沈阳的商业改革发挥了正确的指导作用。

邓仲儒领导的商业改革从改革流通体制入手,拉开了商业改革的序幕。从1979年开始,

本着促进生产,服务人民的精神,逐步把原有的按行政区划、行政层次统一收购和供应商品

的流通体制,改革为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到1985年,已初步形成了以国营

商业为主导的、以集体和个体商业为补充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

的流通体制。全市商业零售网点,饮食业、服务业网点,从1978年的4107个发展到47314

,增长了10[KG-*4]5倍;从业人员由107614人增加到183412人,增长了74%

ZW(〗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沈阳地方志》(第9卷),沈阳出版社1999

版,第11页。〖ZW)

1985428日,邓仲儒在沈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举为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

任,他又一次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邓仲儒到人大以后,便把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大

限度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责任。他一方面努力推进沈阳市人大依法行

政的进程,努力解决人大代表提出的问题;一方面,作为一个代表,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

上任之初,他便于65日主持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

理法的决定》。关乎老百姓利益的大事,他总是坚持抓紧抓早。这个决定的通过,标志着沈

阳市药品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ZW(198565日《沈阳日报》第1版。〖ZW)

1986317日,在辽宁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

五次会议上,邓仲儒等18名代表,向人大提出了“关于要解决沈阳城市严重缺水问题”的提

案;198738日,邓仲儒等10名代表向大会提出了“要求减轻沈阳市粮食征购任务,促进

农牧业发展”的提案……他通过这些做法,及时向党和政府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19882月,66岁的邓仲儒调任沈阳市顾问委员会任副主任。

19915月,邓仲儒因病去世,终年69岁。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邓仲儒不论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还是在轰轰烈烈的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他以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领导经验,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模范

行为,始终不渝地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赢得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尊敬、信赖和爱戴。〖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