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濯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
中共东北特别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中共晋察冀分局东北工作委员会书记。1945年抗战胜利后
,被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为中共沈阳市委委员、沈阳市公安局局长,为平息敌特阴谋暴动,
稳定沈阳社会治安秩序作出卓越贡献。全国解放后历任轻工业部科委副主任、辽宁省政协
副主席等职。
一赵濯华,曾用名赵则夯、赵作华,
龙江省)乌河南大堵川屯(又称大肚川屯)一个满洲殷实家庭。他9岁在马福年村读私塾,1
919年春,入哈尔滨私立东华中学读书。五四运动爆发时,东华中学校长及多数教师因来自
天津南开大学,与京津信息相通,故挺身积极响应,在学生中进行演讲,组织学生举行反帝
示威游行。
他
们高呼“废除二十一条”,“废除胶(州)济(南)徐(州)顺(德)铁路协定”,抵制“
日货”,“打倒卖国贼”,“打倒汉奸曹、章、陆”等口号
赵濯华:《自传》,1944年。
。赵濯华积极投身于这一爱国运动中,曾被选为示威游行队伍的学生代表之一。
五四运动后,东华中学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救国主张,有“实业救国论”、“读书救国论
”等,赵濯华立志读书救国,渴望到国外求学,于是联合了4名同学,到阿城县耶稣教会办
的教会中学学英语。后因外籍教师回国而辍学。他们又赴吉林省城,每日到青年会夜校补习
英文,年底返乡。1920年,为了生计,赵濯华到县立模范女子高等学校任庶务员。1921年,
他赴北平考入私立平民大学。同年底,其兄弟被土匪“绑票”,为赎人,家中卖地、借债,
无力为其筹措学费,赵濯华不得不再次回故里宾县。恰值警官高等学校指纹专科招生,他考
入该校。1924年毕业后,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业,直到1928年秋,经宾县同乡介绍,去
河北抚宁县台营、牛头崖做事。1929年,赵濯华回到东北,在辽宁省通辽县(现属吉林省)
县政府做会计。不久,应同窗辽宁省兴城县公安局长之约,到新台门公安分局工作。
1929年8月间,赵濯华得到吉林省筹备地方自治的消息,他热心探求治国之道,觉得地方
自治是改变现状的根本办法,立即返回吉林省,考入自治人员训练所。赵濯华联合几名同学
发起组织吉林全省自治协进会,当时得到该所全体人员的热烈响应。当他们拟好纲领和章程
,准备成立自治协进会时,遭到当局破坏,并被指控为“共产党策动造反”而受到当局的追
查
李剑白主编:《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
此后,他们改变了活动方式。议定由几个县联合在一起,划分区域,分别工作,争取彻底实
现全省自治。受训结束后,赵濯华回到宾县创建了满井自治区,任区长。规划实现目标:(
一)普及教育;(二)修建道路桥梁;(三)兴修水利;(四)禁吸鸦片,禁止赌博;(五
)试行初级政权普选;(六)改善医疗卫生。1931年,正在赵濯华为实现自治奔忙时,九一
八事变爆发
赵濯华:《自传》,1944年。。
研究关于九一八事变对策的紧急会议。县长传达了省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对日军妥协态度的
电文,消极气氛一时笼罩会场。会后,赵濯华与宾县中学校长谭启东和邓秀琳交换对时局的
看法,一致认为日军魔爪即将伸向北满,国破家亡,而县公署既无抗日决心又无良策。要拯
救危亡,唯有组织起来武装抗日,并决定联络有志抗日者立即行动。
经过一周的活动和酝酿,由谭启东、邓秀琳、赵濯华与阿城县的刘宾、马志青,巴彦县的
赵在田、刘哲民等共同组成了东北义勇军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宣言,呼吁父老同胞立即行动
起来,并致电国民党政府要求抵抗日军
中共辽宁省委地方党史编委会编:《东北抗日义勇军史料汇编(吉林分册)》,198
8年内刊本,第9页。。
同时,派出邓秀琳为代表进关联系,其他委员则立即返回本县组织和策动地方武装。正在他
们积极工作时,
与投降日本的熙洽伪政权抗衡,并得到依兰镇守使兼24旅旅长李杜和吉林省军署卫队团团长
冯占海以及吉林省大部分县的支持。赵濯华等义勇军军事委员会成员也坚决拥护抗日政府,
愿在其统一领导下工作。诚允委派赵濯华担任宾县、延寿、珠河、苇河、方正5县民政指导
员,负责改组县政府,发动爱国青年,组建抗日武装,并筹集了一部分粮款
《吉林自卫军抗日记实》,吉林大学图书馆存件。。
为保卫抗日省政府,李杜调一个营兵力于
联系。李杜与冯占海在
去东北抗日救国义勇军马占山部联络。
长谢珂,详谈了联合军事行动事宜
《李杜将军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31年12月下旬,正当哈尔滨处在敌人兵临城下前夕,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在这千钧一
发之
际,幸有李杜率领大军开入哈市,极力主张抗日,提出保卫哈尔滨的口号,这样一来,哈市
局面才稍为稳定。那时丁超、邢占清也被熙洽命令撤职讨伐,他们看到观望投降都不行了,
尤其受到爱国舆论的压力,为了保持个人名誉地位,才被迫同意合作抗日,共同保卫哈尔滨
。
保卫哈尔滨的计划初步商定后,仍感力量不足,孤立无援。经丁超、李杜、王之佑等研究
,决定联名电请黑龙江代理主席马占山过江来共商抗敌大计。马复电同意在呼海铁路总站会
面,共同商讨吉黑两省抗日行动,请丁、李、王三人前往会商。
尔滨的有关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吉林自卫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抗日军队,公推李杜为
自卫军总司令,丁超为护路军总司令,王之佑为前敌总指挥。
敌空军也参加战斗,顿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弹如雨下。
防守顾乡屯之28旅与敌接触不到3小时,阵地即被敌人突破,678团团长白文俊率队
投敌,旅长王瑞华逃跑,哈尔滨道里被敌突破,极大影响和动摇了道外守军的战斗,道外守
军因腹背受
敌,阵地无法坚守,全线溃乱,无力挽回危局。2月5日夜,丁、邢两部队乘敌炮火沉寂之时
,纷纷向松花江以北地区撤退,李杜亦被迫率部队从道外向哈东撤走
中共辽宁省委地方党史编委会编:《东北抗日义勇军史料汇编(吉林分册)》,198
8年内刊本。。
哈尔滨失守后,赵濯华回到家乡,再次组织队伍,参加了吉林抗日义勇军冯占海部,任第
三支队司令。6月下旬,在一次进攻哈尔滨的战斗之后,赵濯华化装进入哈尔滨市区,在道
外
十道街医院,结识了辽吉黑民众后援会派来的李向之、康亚夫等抗日人士。他们一见如故,
相互交换了情况,分析了当时形势,决定分赴义勇军做宣传和思想工作,以促进联合,鼓舞
士气,同时到关内争取援助。赵濯华一行到达北平、南京请援,均无所获,后在上海见到东
北义勇军后援会的褚辅成,得到了3000元抗日经费、1部电台,以及一些衣物的资助。
赵濯华逐渐认识到依靠国民党抗战是不可能的,产生了寻找共产党抗日救国,挽救民族的
想法。经过艰苦努力,他终于在
,并在北平方家胡同西山寄庐公寓举行了入党仪式。从此,赵濯华确立了一个信念:“一切
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在党的领导下奋斗终生。”
李剑白主编:《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
这一期间,东北地区的抗日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吉林、黑龙江两
省相继沦陷。
国境。
,授上将衔。但此时的李杜毫无功名利禄之心。他曾挥毫抒怀,表示矢志救国的坚定信念:
“遍地荆棘树,弥天烽火烟。岂甘沪上居,枕戈卧薪眠。心存家国恨,梦绕白山巅。何日驱
强虏,太平不羡仙。”8月,李杜认真总结了在东北抗日的经验教训,写出敦促政府“必有
准备收复东北之计划”意见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件二(2)844,摘自李杜将军抗日活动资料,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1985年。。
二1933年8月,中共北平市地下党组织派赵濯华到东北抗日义勇军工作。赵濯华
带着李杜写给旧部的亲笔信
《李杜将军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于
部。
高玉山原是吉林省虎林县(现划归黑龙江省)独木河小镇自卫团总队长,九一八事变后,响
应李杜号召,率自卫团投身抗日。李杜撤离东北时,留下部分武器弹药,鼓励高玉山坚持抗
日,等待反攻。高玉山组建“东北国民救国军”,在虎林、饶河一带坚持打击日伪军,颇有
声望。
赵濯华见到高玉山,转达了李杜的问候,说明了此行任务。高玉山委任赵濯华为第1旅参
谋处处长。赵濯华设法同中共饶河中心县委接上了关系,参加了中心县委的组织生活。
1934年1月,救国军进攻虎头失利,大部分官兵度过乌苏里江到苏联境内。进攻虎头的先
头部队3000余人退到独木河,又转移到山地进行改编,称为“人民抗日义勇军”,赵濯华担
任大队长。日军乘隆冬季节进行残酷“围剿”,义勇军陷入困境之中。他们在深雪中不断转
移,
避开敌人,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但部队冻伤者约一半,赵濯华的腿也被冻伤了,并与
党组
织失去了联系。他救国之心不泯,决心与党组织接上关系,继续战斗。后冲破敌人的严密封
锁,返回北平。
1934年6月,赵濯华在北平的中共地下党员宋醒痴家与苏梅、李向之相会。此时,白色恐
怖笼罩平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屡遭破坏。东北籍党员按党的指示,组成了党支部,赵濯华
任组织委员。1935年,该支部改为中共北平市东北特别支部,并组织了一个群众性秘密团体
“东北人民抗日会”,主要任务是做流亡到关内的东北民众工作,并尽可能与东北义勇军取
得联系,开展抗日斗争
《李向之自传》,未刊稿,
《李向之事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当时,流亡到北平的东北难民达10余万人,一部分集居在德胜门大街的东北难民救济院,还
有许多人流落街头,靠乞讨生活。国民党政府曾许诺拨出10万元救济费,却无端停发,引起
广大难民义愤。赵濯华根据中共北平市委指示,组织和发动了救济难民运动。
各界同胞数千人集会游行,要求恢复救济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还有几百名代表欲乘车南
下,在车站受阻后到市府请愿,北平市长被迫答应恢复救济。这一活动更激起了人民的抗日
热情,也影响了东北军官兵,使他们增强了打回老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李剑白主编:《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
。。1936年,按中共北方局指示,成立了中共东北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东特)
,
苏梅任书记,赵濯华任副书记,兼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和下层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书记
。这一时期,赵濯华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中共德胜门东北难民教养院党支部,在部分学校
中也成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他主动接触东北各界中、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他与苏梅
介绍其中的优秀分子于毅夫等人加入共产党
《于毅夫自传》,1972年,未刊稿。。又通过于毅夫结识了北平文化教育界
著
名爱国人士杨秀峰、张友渔、邢西萍、黄松龄、张郁光、齐燕铭、刘清扬等。经过赵濯华及
其他人的联络,
表在东北大学成立了“东北旅平青年救国会”、“东北妇女抗日救国会”。西安事变后,东
北救亡各团体进一步联合与发展,赵濯华参与并领导了群众组织联合工作,
立“东北旅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赵濯华为负责人之一。为掩护党的地下活动和培养抗
日力量,他和李向之、陈大凡、肖丹峰等7人捐款300余元,开办了同义兴煤铺,以煤铺招工
的名义,组织二三十名东北流亡青年成立训练班。当时流亡到北平的东北人特别是东北青
年日益增多,他们身受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之苦,抗日心情十分迫切。但缺乏组织领导,出
出进进于北平旧刑部街奉天会馆,期望“东救会”为他们指出一条抗日救国的道路。在这种
情况下,即由宁匡烈、张希尧与“东救会”常委阎宝航等人秘密筹办了西山东北青年训练班
,地址选定北平西山卧佛寺,对外以“学生夏令委员会”名义为掩护,其成员大多是东北青
年。
参加西山训练班的60名青年,均是经过审查后选拔出来的。宁匡烈在训练
,包括配制炸药、安装定时器(当时主要用钟表改制),以及秘密投放方法等。
因西山训练班是中共北方局通过“东救会”的党员举办的,但当时环境险恶,在“东救会
”内某些成员对共产党的认识尚有差距,甚至还有反共的,故该训练班是秘密进行的
辽宁省革命烈士事迹编纂办公室编:《辽宁英烈》1986年第4辑,第55页。
。
这些人白天当工人,晚上学习革命理论、军事知识等。后来,他们大部分参加了西山游击队
或奔赴延安
李剑白主编:《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
赵濯华在北平工作期间,先后以税局办事员,长辛店、郑家口查验分所所长,天津宝成纱
厂驻厂主任等公开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工作。他的家也成为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共北方局领
导人彭真、黄敬、柯庆施等都在他家开过会。苏梅也曾在此居住和工作过。赵濯
孩子们经常在门前放哨,警惕敌人破坏,保证大家的安全。他们还为机关和一些负责人
秘密联络、保管和传送重要文件
李剑白主编:《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
全国抗战爆发后,赵濯华因工作调动,离开北平。他的家仍然是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点,平西
八路军派赴北平的地下工作人员常在此秘密接头和居住,采购的军用物资也交给
和子女精心保管
赵靖强、赵泽民回忆资料。。
三1936年春,日军加紧侵略华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共产党员做好准备,武装起来
,投身抗日斗争。赵濯华和其他领导人将统战工作延伸到石友三部队。石友三为冀察政务委
员会所属冀北边区保安总队司令,下有6000余人,对华北局势有一定影响。国民党和日伪汉
奸都加紧对石的拉拢、引诱。赵濯华根据党的指示,了解到石友三是东北人,在西北军冯玉
祥部时曾与中国共产党有过合作,石部参谋长王清翰、参谋处长
队的两个团又是由吉鸿昌、方振武抗日同盟军改编的,所以尽管石友三本人在政治上有两面
性,但争取其参加抗战还是可能的。于是他们以“东北抗敌后援会”的名义,多次召开座谈
会,邀请石友三、毕载奕(石的高参)、
、黄松龄、杨秀峰等社会名流。经过一段工作,石友三心有所动,开始认识大局,倾向抗日
《李向之事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
为更有效地开展石友三部的工作,赵濯华设法亲自到该部三处当了秘书。他和其他两名中
共党员(石友三的私人秘书孙湘和司令部秘书陈壮猷)组成党小组,依靠进步力量,宣传抗
日主张。在赵濯华等人的努力下,石友三表示愿意参加抗战,而且在促成宋哲元抗战过程中
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宋哲元部奋起抵抗日军,石友三部队一个团参加了宛平的对日作战
。
,将东特工作交代给张拮仁后,留在平津一带坚持工作。他和李楚离等组成“华北军政委员
会”,进行抗日活动。1938年1月,因身份暴露,为避免损失,经苏梅介绍,动身去陕北根
据地;途经汉口,又由周恩来介绍到中共北方局负责平汉沿线友军统战工作的朱瑞、唐天际
处,并被派往当时驻豫北的石友三部工作
李剑白主编:《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
1938年2月,日军集中大量兵力,在空军配合下向豫北进攻,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南度
黄河。石友三部退往太行山,抵茅津度时,石友三召集参谋长等有关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
决策下一步行动。赵濯华等中共地下党员也应邀出席。石友三意图先过黄河,再向阎锡山部
靠
拢。赵濯华等人认真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宋哲元过了黄河,部队被改编;如果石友三部队
过黄河,蒋介石会新账旧账一起算;另外,依靠阎锡山也不行,他是反对抗日的,山西省是
他的地盘,不准别人沾边,去了也得被改编。因此建议石友三回师济源、沁水一带山区,站
稳脚跟,集中失散部队,继续抗日。石友三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不久,将3个团官兵重新集
结到济源。此事使石友三开始对抗日派和共产党人产生信任,抗日意识有所增强。为提高部
队的素质和作战能力,还同意在部队中成立政治部。
1938年3月,石部成立政治部,赵濯华任政治部秘书主任兼管组织工作。4月,石友三部扩
编为69军,我军在69军设立了党的工作委员会,并指定由袁也烈、于心之、赵濯华等6人组
成,袁也烈为书记,赵濯华主管司令部和政治部党的工作。党组织为进一步加强石部的工作
,还派去了许多干部,长江局的张友渔被任命为69军政治部部长,山东省委的匡亚明被任命
为政治部副部长。赵濯华也培养了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以政治部名义任命,充实到政
工队伍中去。在赵濯华等人的努力下,1团、4团和特务旅、1师的政治处主任都是中共党员
,1团下属的营、连均有中共党员负责政工工作。1团、2团、4团、教导总队和军政治部都
建立了中共党支部
李剑白主编:《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
在共产党人帮助下,石部曾在津浦路阻击日军,后在莱芜、新泰、沂水、蒙阴地区进行抗
日活动,成为山东一带实力较强的一支军队。经过赵濯华等人的工作,一些地下党员也被派
到地方担任县长,开展抗日工作。
1939年初,蒋介石政府任命石友三为冀察战区司令、察哈尔省主席,以挑拨石与中共的关
系。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石友三决定反共。他公开向袁也烈索要共产党员名单,改组政治
部,任命特务头子臧元俊为军团政治部部长,张友渔改任秘书长,撤掉了赵濯华的政治部秘
书
主任职务,并监视部队中共党员的活动;又夺取了中共在教导总队的领导权,由石的亲信控
制。与此同时,石友三还唆使部队向八路军频繁寻衅。
赵濯华和袁也烈、张友渔、王乃天等先后到129师向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等
汇报,请示应变对策。同时,为争取石友三,中共曾多次派重要负责人与石谈判,均无结果
,最后决定撤回在石部已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干部。1939年春,赵濯华撤出石友三部,由邓
小平、宋任穷介绍到冀中军区工作
《东北血痕》,北京图书馆藏件;李剑白主编:《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116页。。
四赵濯华到冀中军区时,任司令部参议,1939年7月,被任命为敌工部部长。当
时,敌
人对冀中进行大规模扫荡,斗争进入更加尖锐残酷的阶段。赵濯华肩负冀中军区党组织的重
托,一面注意搜集敌人情报,印发宣传品,向敌人据点宣传,做俘虏工作;一面迅速建立和
健全自上而下的敌军工作机构。在上级领导支持下,他从冀中军区的东北干部训练队、军区
、分区中抽调一批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机构以及工作站。敌工部设立了敌军工作科和伪军
工作科,增派了延安敌工训练队的干部。为适应斗争的需要,赵濯华领导敌工部开办了多次
长、短期训练班,从各分区部队中抽调干部加以培训,并选拔40多名青年战士学习日语,后
又扩大为日语训练队。经过培训的干部,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增强,又懂业务,后来大多都成
为县团级以上敌工干部,在开展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反战同盟支部之一。支部成立时,军区领导、当地群众、朝鲜义勇军战友
均到会祝贺,印度友人柯棣华发表了热情洋溢、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讲话。对反战同盟支部
的成立,日军当局极为仇视和惶恐,连续3次派特务伪装投诚,刺探情报,进行破坏,但均
未得逞。
1942年4月,赵濯华去延安开会途中受阻,留晋察冀分局任社会部下的联络部副部长,以
后又担任了冀中军区政治部后方指挥部主任。
1942年8月,赵濯华担任晋察冀分局东北工作委员会书记,进入冀热辽地区,开展东北地
下工作。他率领情报站工作人员携一部电台从河北阜平启程,至唐县张各庄与张化东会合,
经洪城北上。到冀东后,赵濯华与东北工委的张化东、杨雨民等人立即着手开辟新区,派遣
地工人员,宣传抗日等工作。赵濯华直接领导派到东北的敌工人员进行工作,在山海关建立
了中共铁道运输支部。通过这个支部掌握敌军部署、调动军事运输情况,并向东北输送人
员。
赵濯华本着不断孤立、打击敌人,以扩大抗日力量的宗旨,设法与当年在河北省抚宁县的
台营、牛头崖做事时结识的一些朋友取得联系。他通过关系找到了正在榆关乡当乡长的杨晓
波,通过杨又联系并争取了一些人,如在北戴河开烟店的高士诚、治安军的张乃仁,以及刘
介忱、郑子珍等,争取面逐渐扩大。赵濯华利用这些关系在秦皇岛郊区至留守营铁路线南北
地区建立了两面政权,常常借用乡保长会议,巧妙地布置工作,也为搜集敌伪情报创造了有
利条件。
1943年,日军对辽西、热河南长城内外加紧“扫荡”,集家并村,制造无人区。
,敌
军兵分两路夹袭凌青绥地区。大批日军在飞机的配合下,由秦皇岛至留守营一线向北“进剿
”;
热辽地区敌5个团的兵力向前推进。此时,赵濯华和几个警卫、通讯人员在临抚地区。他们
得知敌人“扫荡”的情报时,日伪军已压上来。他便急速隐蔽在小河峪的后山上,经两天一
夜的
转移,到达戴山头公路边。这时,赵濯华心脏病发作,又发着高烧,头痛加剧,失去知觉。
警卫、通讯员将他抬到郑家店郑子珍家暂避。敌人发现赵濯华在郑家店一带养病,派遣武装
便衣搜庄。大家用担架抬着赵濯华急忙转移到张各庄,然后转向昌黎北山。一路上,赵濯华
时昏时醒,通讯员找不到降温的办法,急得直流泪。在五峰岭,他们遇见了13军分区司令员
曾克林,赵濯华被转移到长峪山。医生检查后,确诊赵濯华患了伤寒,但当时没有特效药品
,医生十分焦急。李运昌司令员电报要求将赵濯华转移到根据地。当天夜晚,赵濯华被转移
到根据地庞家沟,李运昌派医护人员细致地观察病情,精心护理,并托高士诚和桃园保长分
别去山海关、秦皇岛和天津购买药品。经过几个月的抢救和治疗,赵濯华终于转危为安。
1944年春,山海关日本特务机关长武田继武力“扫荡”后又施展政治伎俩,假意释放被俘
的赵
濯华的警卫员,表示愿意就山海关地区“局部和平”进行谈判。赵濯华当即召集会议,他认
为,武田主要目的是乘机搞“反敌工”,可利用这个机会,揭穿敌人炮制的“八路被消灭了
”的谎言。于是主动向敌人提出:(一)日军不出山海关、秦皇岛据点;(二)特务不准到
乡村为非作歹;(三)停止“扫荡”等等。日军拒不同意上述要求,致使谈判破裂。气急败
坏的
敌人又派叛徒侯辅成组成特务小组,一边侦察赵濯华的活动,一边发通缉令:“捕获赵濯华
者,赏给金票一万元,并给予县长职位。”敌人阴谋始终未得逞。1944年9月,奉晋察冀分
局指示,撤销中共东北工作委员会,赵濯华去晋察冀党校学习
李剑白主编:《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
页。。
五
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派出大批干部到东北工作。赵濯华带领部分人员奔
赴沈阳进行公安机关的组建工作。
到沈阳后,在中共中央东北局,赵濯华受到彭真和陈云的接见,他们指示赵濯华要尽快组
建沈阳的人
民公安机关,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当时,苏联红军对沈阳实行军管,国民党的残
余势力还存在,有的地方仍挂有“国民党辽宁省执行委员会”、“国民党沈阳市党部”等牌
子。中国共产党进驻沈阳后建立了中共沈阳市委及沈阳市民主政府。赵濯华任中共沈阳市委
委员,出任沈阳市公安局长。赵濯华领导的人民公安机关,对国民党日伪敌特分子的破坏活
动给予坚决的镇压。11月初的一天晚上,赵濯华得知沈河区有一伙反动分子正在开会密谋暴
动,他立即组织武装人员搜捕,当场抓到6名首要分子,并搜到反动文件、手枪和弹药,破
获了隐藏在沈河区企图暴动的地下指挥巢穴。赵濯华还率领公安干警平息了袭击和平区公安
分局的暴乱事件
辽宁省公安厅公安史编辑室编:《辽宁反特剿匪纪实》,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第343—350页。。
这是沈阳“光复”后平息的第一起阴谋暴乱。八一五光复后,当时沈阳正处于经济
困
难、社会秩序混乱、人民政权尚需巩固发展之中。国民党却一面打着“和谈”的幌子,一面
调
兵遣将,布置军事力量,搞“日伪蒋合流”,抢占东北。一些汪记国民党纷纷出笼,纠集日
伪
残余各种反动势力,为国民党抢占东北攫取抗战果实、发动内战效犬马之劳。中统特务头子
李光忱和罗大愚,各自挂起一块国民党辽宁省党部的牌子。“铁血锄奸团”、“挺进军”、
“王丹部队”等妖魔鬼怪都跳出来专门从事暗杀、破坏和武装暴动。一时间沉渣泛起,兴风
作浪。
接近位于中华路口的省总工会原址(光复后该址为和平区公安分局的办公大楼)。他们头
上缠着白布条,组成数百人的“敢死队”,在轻机枪的掩护下冲杀过来,企图捣毁这个人民
政权的保卫机关。当时分局院内驻扎苏联红军的一个分队和我军新建的一个公安队。身经百
战的老红军、公安分局局长程强在枪声响起的瞬间,马上意识到情况紧急,迅速持枪冲出,
果断命令在场的60多人的公安队:“一班配合苏联红军守住分局的正门和旁门,将敌人压在
大门外,不许他们向前推进;二班守护住在大楼地下室内关押的犯人,防止其逃跑闹事
;三班留在分局院内流动警戒,防止内部人里勾外联夹击我们。”
突袭中,敌人有的用汉语,有的用日语狂喊着,“快的,交出公安局”、“土八路快出来
投降,不投降死拉、死拉的”。地下看守所里被关押的汉奸、敌特等罪犯也张狂起来。枪声
震耳,子弹呼啸着划过夜空。中苏两国战士严守岗位,以守为攻,将敌人一次次的冲锋
击退。疯狂的暴徒们有的持短枪,有的挥舞战刀,以轻机枪开路,拉出日本武士道的架势,
狂呼“阿支马利”给自己打气。他们多是些日军投降后溃散的日本关东军军官、伪满警宪特
和土匪流氓。此次暴乱就是“国民党辽宁省党部主任委员”李光忱和日本关东军大佐中川成
作纠合一起,狼狈为奸,有组织地阴谋策划的。他们纠集了上千人,妄图血洗沈阳城。与此
同时,市公安局管辖的春日町(今太原街)、浪速通(今中山路)、驿前(今沈阳站)、十
间町(今遂川)和日吉町(今吴淞)等5个公安分所也相继遭到暴徒的突袭。
接到消息后,市公安局赵濯华局长率千余人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中苏战士团结战斗,全
力
夹击,经过约两小时的激烈战斗,成功地平息了这起阴谋暴乱,活捉暴徒数十人,击伤无数
,打死敌人上百人。战斗中,我方牺牲7名战士和5名苏军官兵。英雄们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
权,保卫沈阳的安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此外,赵濯华还组织侦破由国民党特务分子纠集日伪残余和地痞流氓组成的“行动队”策
划的“皇姑屯暴动”;镇压了隐藏在我公安机关内部的陈相屯公安分局局长李信的武装叛乱
;
破获了德、日、意驻沈阳的情报站等重大案件。逮捕了国民党党部书记李光忱等要犯。但苏
军考虑到同美国及国民党的关系,又掣肘赵濯华的行动,不得不释放李光忱等。此后,对于
国民党反动分子的镇压,还要想方设法避开苏军的视线
辽宁省公安厅公安史编辑室:《辽宁反特剿匪纪实》,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第343—350页。。
面对新的形势,彭真指示赵濯华所领导的沈阳市公安局,要“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
全,争取群众”,并派东北局社会部部长汪金祥、卓雄及沈阳卫戍区司令部副司令、市公安
局副局长张化东配合赵濯华工作。为了稳定民心,他们接见了社会各界代表,对群众普遍关
心的事一一做了答复。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的措施:对于群众
手中的伪币,政府以新币兑换;对于物资短缺问题,号召工商业户正常营业,积极恢复生产
,增加产品;从解放区调进大批粮食,以保证居民不挨饿,同时又对囤积居奇者严厉打击;
强化社会治安,对于扰乱治安者给予坚决制裁,等等。
由于我党的干部数量有限,加上苏军不同意解散伪警察厅,赵濯华决定采取权宜之计,市
公安局机关留用一些日伪时期的旧警察。这些警察原是效劳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留有许多恶
习,必须对他们彻底改造。赵濯华与党的接管干部对这些留用的伪警察进行政治教育,并一
一对他们进行考察。要他们为稳定社会作贡献,又要严防他们在内部捣乱。赵濯华在沈阳电
台发表讲话,指出过去的警察机关是统治、欺压、敲诈人民的工具,今天的公安机关是保护
群众利益的。每个警察都应为人民服务 ,必须尽忠尽职,执行命令。赵濯华还在全市大会
上,对维护社会公务有功的15名留用警察予以嘉奖,以稳定留用警察的情绪。另一方面,又
向公安局增添新鲜血液,在各区公安局迅速建立公安队,以维护社会秩序
沈阳市公安局史志研究室:赵濯华卷。。
赵濯华昼夜繁忙,身体日渐消瘦,每天都要面临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晚上休息时,他
常常和警卫员睡在地板上,守着机枪,以防敌人的袭击。一些反动分子,极力破坏社会治安
,采取暗杀、放毒等手段残害共产党干部。一次,公安局司法科员、国民党特务刘耀朗,趁
赵濯华感冒发烧之际,在面条里放入毒药,对他下毒手。赵濯华刚吃一口,即被值班护士发
现,幸免遭到毒害。赵濯华并没有被这种恐怖活动所吓倒,他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镇
压反革命分子,对于暗杀、打黑枪等扰乱社会治安分子进行坚决镇压”。这些除恶扶正的行
动深得人心,大街小巷到处贴上了“镇压一切反动分子”、“东北人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
,保卫东北”等标语。通过发动群众,逮捕了200多名国民党特务和汉奸分子,打击了敌
人的嚣张气焰。赵濯华在沈阳出任公安局长仅40余天,他日日夜夜废寝忘食地工作,率领公
安干警对形形色色的敌人给予坚决打击,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沈阳的人民公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沈阳市公安局史志研究室:赵濯华卷。。
由于苏联与国民党政府订有条约,在国民党军队的进逼下,苏军在从东北撤出前,正式向
东北局提出限期将中共机关和所属部队撤出沈阳、长春等中长铁路各大城市的要求。在此形
势下,
濯华随东北局和省政府撤退到本溪。党组织决定他任辽东省公安处处长、中共辽东省委和本
溪市委委员。此前,本溪市保安司令部刚刚解散了以徐殿武为首的临时公安局,将市、县伪
警察200余人集训后遣散,令其等待处理。中共中央东北局和辽宁省工委、省政府部分机关
从沈阳撤至本溪后,东北局社会部根据本溪情况,决定协助本溪市委建立公安机关。11月23
日,本溪市公安局成立,辽宁省公安处长赵濯华兼任本溪市公安局长。12月下旬,东北局社
会部将沈阳市公安局秘书室主任李特调任本溪市公安局副局长。此后,姜玉峰、张铁汉、郑
公然、延群、秦福余、赵超、方华等一批干部陆续被东北局社会部和中共本溪市委分配到本
溪市公安局工作。东北局社会部又将本部调查科侦缉队划归本溪市公安局领导。本溪市公安
局下设5个科,调查科长姜玉峰,警备科长郑公然,司法科长张铁汉,行政科长赵超,总务
科长秦福余,秘书延群。市内各区都设立了公安助理或派出所。市局派股长张力锐负责本溪
县的公安科工作。公安局内建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王玲、组织委员许晏波、宣传委员王长
炎、保卫委员郑公然、民运委员秦福余。由于斗争需要,党的组织没有公开。
本溪市公安局成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锄奸除霸
斗争。
四纵队锄奸部,辽宁省工委、辽宁省政府公安厅及本溪所属各锄奸部门出席会议,会议专门
研究了本溪当时的对敌斗争形势,作出《关于本溪市目前锄奸保卫工作的决定》。
指出,本溪市目前锄奸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发动党政军民对战犯、敌特、汉奸、国特进行调
查登记,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控诉、公审,开展群众性的锄奸运动。公安机关要迅速侦察处
理战犯、敌特、汉奸、国特的秘密组织,收缴私藏的枪支弹药,建立基层公安组织,开展治
安巡逻。《决定》还明确提出锄奸保卫工作的方针政策,强调对战犯、汉奸、特务的清理
,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与专门机关调查、鉴别相结合,逮捕与搜查必须统一于本溪保安司令部
和市公安机关执行,没收日伪财产必须统一由市委、市政府办理,处决人犯必须经市委或军
事首长批准,并要坚持不多杀人的原则。会上,成立了本溪市锄奸委员会,由中共本溪市委
书记兼保安司令李力果任主任,辽宁省公安处长兼本溪市公安局长赵濯华任副主任。
会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公安局和保安司令部根据群众检举揭发,进行了调查
取证,先后逮捕了日伪本溪湖市警察局长伊藤次郎、刑事股长岩崎次市、本溪宪兵队长要真
茂、本溪湖市警察局留置所(拘留所)警长庄国范、税务局长岩本四郎、本溪县警务科特务
股长石田春雄、伪本溪县副县长石川直次、战犯大喜以及汉奸李金峰等9名血债累累、民愤
极大的战犯、汉奸。为了贯彻市锄奸联席会议精神,消除群众顾虑,打击日伪残余势力的嚣
张气焰,动员群众参加反奸除霸斗争,中共本溪市委和市政府于
北山电影院召开“本溪市公审战犯、汉奸大会”。市委书记、保安司令李力果,市长王玉
波,市公安局长赵濯华先后在大会上讲话,号召群众检举揭发,表明了民主政府为民除害,
为群众撑腰的态度和立场。石田、岩崎、岩本、李金峰、庄国范等9名作恶多端的战犯、汉
奸被押上审判台,3000多名群众在“有冤伸冤,有仇报仇,14年血债总清算,严惩战犯,
肃清特务,本溪人民大翻身”的口号鼓舞下,满怀仇恨,纷纷上台,声泪俱下地控诉石田、
岩崎、要真茂及“活阎王”庄国范等人的罪行。根据群众要求,大会处决了石田、岩崎二犯
。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参加群众达1万多人。
公审大会震慑了在本溪的日伪战犯和汉奸特务,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残余势力及汉奸、特务
的反动气焰,增强了群众对民主政府的信任感,激发了群众的斗争热情,在全市迅速掀起了
一场锄奸反霸斗争高潮。本溪市各行政区、煤铁公司、铁路的广大职工群众纷纷行动起来
,向所在地区的汉奸、特务、把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一区(宫原区)明山街群众处决
了杀人犯刘滨三、刘天林;二区(溪湖区)河沿街群众斗争了大把头钟玉廷、伪保安团长王
全信、药王庙老道。后石街群众斗争了安东银行本溪分行经理郭枝善(原伪市公署司计)、
“万增福”掌柜,处决了土匪黄庆海、黄庆国;三区(河西区)群众在柳塘公审处决了伪警
察局看守所头子马德民(外号马扒皮、马大马棒)、大把头冯子义和一个德国间谍;四区(
大峪区)群众斗争了伪区长赵家义;五区(彩屯区)群众清算了“彩屯配给所”,斗争了伪
保长常世几,处决了两名日本暴动队头子和一名土匪。
本溪市公安局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东北局社会部关于“争取下层,分化中层,孤立上层
,控制发展”的原则,在中共本溪市委领导下,在东北局社会部的具体指导下,对本溪的日
本人数量、成分、特点和投降后的动向做了认真的分析,确定了争取多数、孤立和打击少数
的斗争策略,并制订了以日伪军警人员为重点的侦察方案,对日伪军警和国民党地下建军活
动及反动组织进行了侦察清理。在日本人较为集中的东山、北山、南地、彩家屯和煤铁公司
建立据点,物色了10余名有进步思想倾向,反对侵华战争的日本人,充实为侦察工作力量,
建立和发展了数十个情报关系,对在本溪社会中有较大势力和影响的封建帮派“家理教”进
行控制和利用。先后破获了日本残余组织“血樱团”案、“日乃丸”案、“东北南部先遣军
”案、“中央军便衣队统帅部”案;破获了以苗可沛为首的国民党本溪县党部的地下建军案
;丁宝珍、何绍唐密谋破坏案;李国良、蔡凤阁、李胜堂、马东泉等的地下建军案;国民党
派遣7名朝鲜人特务案。据统计,全市先后破获了日蒋勾结,建立地下组织和策动暴乱案件6
8起,共捕获日伪战犯、汉奸、特务人犯133名,召开各种形式的公审会和斗争会30余次,判
处死刑21名,有期徒刑32名,教育释放80名;清理查出封建帮派“家理教”总会派来本溪的
反动分子3名,缴获沈阳“家理教”总会印制的《海底》(家理教教书)40本。
在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尖锐激烈的敌我斗争中,本溪市县公安机关在市委和东北局社会
部的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地破获了一批日蒋勾结暴乱的案件,使本溪
反奸除霸斗争取得了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极少数反动分子的破坏活动,遏止了日本军国主义
分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在本溪策动暴乱的企图;保卫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等党政机关的安全;保
卫了新生的民主政权,维护了社会治安,使本溪社会的秩序趋于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反复。
通过斗争,人民群众扬眉吐气,群众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认识到共产党、民主政府才是真正
为人民做主的
本溪市公安局编:《本溪公安历史长编》,本溪市公安局内部出版,第15—44页。
《本溪党史资料》第42卷,第61—63页。。
1946年5月,东北局迁至哈尔滨,赵濯华任哈尔滨市日侨管理委员会主任。
六1947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哈尔滨设立东北纺织工业局,调赵濯华任局长。19
48年至1950年,赵濯华历任辽东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东北工业部轻工业局局长等职。1951年
至19
59年,任轻工业部造纸管理局局长、轻工业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轻工业科学技术委
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9年,在“反右倾”时,因轻工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宋乃德被打成反党宗派集团成员
,
赵濯华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定为该集团的重要成员、反党分子,受到撤销党委书记职务,
取消中央国家机关第三届党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和行政上降职的处分。1960年,赵濯华被
下放到大连玻璃厂任副厂长。
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及其代理人制造了所谓“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
案
件,赵濯华被定为该集团成员,
迫害。但他胸怀坦荡,对党坚贞不渝,并以诗自励:
〓〓〓〓铁窗催暮景,
〓〓〓〓冷月照丹心;
〓〓〓〓风吹红叶落,
〓〓〓〓雨后看青松。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辽宁省委于
帮”冤案平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有关部门又将1959年对赵濯华的错误处理彻底
改正。1980年,赵濯华恢复工作,当选为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他虽年事已高,仍一如既往团
结党内外人士,为人民政协工作积极贡献力量。
本文出自《辽宁党史人物传》第14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备案号:辽ICP备1401821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5号
邮编:110006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