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辉

来源:

张金辉,原名张德润,又名张雅轩,曾用名张无畏。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

亡运

动,1935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二分校文工团负责人,科长,东北军政大学和中

南军政大学宣传部部长,第21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中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文化

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团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

馆政治委员等职。

一张金辉,1912620日出生于辽宁省西丰县房木镇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张金辉祖籍山东,曾祖父辈由山东逃难至东北落户于海城。祖父、父亲为铁匠

,张金辉童年时代、父叔等由海城迁到西丰,父叔长兄等还从事铁匠,日后有积累,开始经

营土地农业张金辉:《自传》,张金辉干部档案,现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档案馆。。

 张金辉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具有正义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丰县房木镇小学校,考

入西丰县城中的西丰中学。在中学期间,因当时的校长贪污学生的伙食费、吸食鸦片烟、任

用私人、对教师和学生实行封建家长专制等恶劣行为,引起在校师生的不满,张金辉和宋黎

等同学因此组织全校同学罢课,上街游行以揭露校长的恶劣行为,以求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张金辉还作为学生

代表之一去省教育厅请愿。在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县教育局将

校长撤换掉,但是,张金辉和宋黎因带头罢课,被学校除名。张金辉为了继续求学,在二哥

张希尧的资助下,到沈阳育才中学补习半年。

1929年秋,张金辉考入东北大学法律预科,两年后考入东北大学法学院边政系日文班。他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呢?在《自传》中写道:“在中学读书时,因济南惨案,组织同学进

行的反日宣传,因有‘抗日救国’,‘爱国自强’的思想基础,”“报大学专业时由个人将

来光宗耀祖思想,走向为民族,才要专门研究中日问题,抗敌要先熟悉敌人的思想。”

张金辉:《自传》。因此选择了这个专业。在沈阳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使他

的视野更加开阔了,他进一步看到国内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世界列强虎视眈眈

,图谋瓜分中华国土的现实而忧心忡忡。他经常和进步学生张希尧、宋黎等人聚在一起,抨

击时政,议论国家大事。当时车向忱等爱国人士在沈阳成立“国货推销委员会”,组织民众

倡导销售国货,抵制洋货,以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张金辉积极响应,而且身体力

行,不穿洋服,不用洋货。

 1929年暑假,张金辉与二哥张希尧一起从沈阳回西丰,一路步行,不坐“南满票车”。

回到西丰后,张希尧帮助王牺忱联络西丰县城的爱国绅士和教育界的人士集资4000多元,在

万和祥西侧租用5间房开设国货消费合作社,经销国产日用品,以抵制

日货在县城里的销售。张金辉积极支持,并在这个合作社里当义务售货员,一干就是一个暑

假。

 1931年,“九一八”之夜,正在东北大学读书的张金辉 “刚从教室自习后回到宿舍,突

然传来激烈的炮声,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声所震惊”

张金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记东北大学的抗日斗争》,载《辽宁党史资料通

讯》,第5期,第18页。。

“顿时,全校大哗,我(张金辉)同宋黎等几个要好的同学一口气跑到 刘馥 教授家中,只见

这位老教授正在门外仰天长叹, 教授为前来的学生分析形势,说无疑是日本帝国主义公然

的侵略行动,战事一起,就再不能安心教学了。他对学生们说:国难当头,有志青年应当奋

起抵抗,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大家听都激愤地流下眼泪”

张金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记东北大学的抗日斗争》,载《辽宁党史资料通

讯》,第5期,第18页。。

此时此刻 教授发自肺腑、语重心长的话,无疑对张金辉日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

二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为了防止日本浪人闯入学校捣乱,张金辉和宋黎、张希

尧等同学将校内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学生护校团”,手持棍棒守卫学校。次日,宋黎化

装成工人模样去探听情况,回来后说:国货商店被日军捣毁,青年会也被占领,街上浪人横

行,无辜的平民有的竟被日军残杀。还传闻日军要武装接管学校,形势很紧张。张希尧、宋

黎、张金辉等二十几个人商议,认为在校内坚持已无意义。于是,张金辉和张希尧、苗可秀

、宋黎等人连夜收拾行装,乘火车流亡北平。

 九一八事变后,许多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各层人物都到“奉天会馆”落脚。 927

,阎宝航、王化一、卢广绩、车向忱、高崇民等东北名流及相关人士在这里聚会,组织了“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这个组织是东北各界人士组成的抗日群众团体,建立后大力开展了

抗日救国、收复失地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和广大东北流亡同胞的拥护。

张金辉和张希尧、宋黎、苗可秀、赵桐、高鹏、纪庭榭等人都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并成为救国会的下层活跃分子。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后,许多流亡到北平的东北青年学生纷纷找到救国会,要求参

加抗日活动。11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组织东北“学生队”,对

青年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准备训练后将他们派回东北,进行抗日活动,这支东北学生队由张

希尧负责。张金辉认为,国破家亡,山河不保,哪里还有我们读书的安定环境,而且,日本

侵略气焰日涨,北平、华北以至全中国都朝不保夕,只有全国人民奋起抵抗,才能挽救国家

民族的危亡。所以他毅然参加了学生队

张金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记东北大学的抗日斗争》,载《辽宁党史资料通

讯》,第5期,第22页。。

张金辉在学生队中任交涉科长,负责对外联络,主要是争取各方面对学生队的支持。为了

解决学生队经费和物资上的困难,张金辉经常为募捐而奔走各地,曾到唐山找过公安局局长

宁武(辽宁海城人),为学生队募集了一批棉衣,还曾跑到察哈尔,找到当时任省主席的刘

一飞(东北人),为学生队募集了一笔伙食费。

 在流亡北平的日子里,残酷无情的现实,使张金辉这些热血青年悲愤交加。张希尧肺病

发作,到香山慈幼院一个安静的地方疗养。一次,张金辉去看望哥哥,夜宿于他处,两个人

彻夜谈心,激动得相对而泣。“所想者仍是国破家亡,救国无路。多少青年人一腔热血,请

缨报国,当权者却醉生梦死,丧权辱国。‘一·二八’战事之初,全国沸腾,激言抗日,时

过不久,又销声匿迹,眼看日寇鲸吞蚕食,步步深入,中华民族的艰难,日益深重,如此下

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真是不堪设想!怎能不让人忧愤!”

张金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记东北大学的抗日斗争》,载《辽宁党史资料通

讯》,第5期,第22页。

张希尧与张金辉谈及这些时,也每每相互鼓励,我们要奋发图强,不惜以身殉救亡之事业。

 在流亡北平的日子里,使张金辉尝够了有家难归、有国难报的滋味,他常常与同学议论

要抗日就要回东北进行实际斗争,只在关内徒喊口号是没有用处的。于是他正式向东北民众

抗日救国会提出回东北进行抗日工作的请求。

19322月间,救国会负责人王卓然、王化一找张金辉谈话,告诉他救国会决定派张金辉

回东北活动,任务是组织抗日义勇军,争取、策反伪军,搜集日本在东北的侵略罪行等。并

发给他一些活动经费,张金辉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1932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张金辉扮成一个商人,带着一个包袱登上北宁路火车,

离开了北平,同行的还有3名战友。火车到达塘沽后他们改乘去大连的日本商船,到大连后

又乘火车北上沈阳。

张金辉到沈阳后,首先找到大学时的同学郭明德。郭明德抗日救亡的决心很大,张金辉通

过他,在沈阳建立了活动据点。然后张金辉到铁岭找到原东北大学时的同学江涛,又到开

原找到肖明先。最后,张金辉回到西丰老家,又联络了王牺忱、张坦之、李士廉、刘蓬、徐

锐等人。这些青年,身受亡国之苦,对抗日救国都很积极,决心参加抗日斗争。张金辉离开

西丰后,又绕道来到西安(今辽源市)、海龙、清原等地,分别找到原东北大学的同学张永

庆等。

 19324月,张金辉意外的在郭明德处见到宋黎。不久,

郭明德通过关系在伪《满洲日报》找到了记者的职业,并同妻子在沈阳城里找到了房子。张

金辉冒充郭的表弟,住在郭家。张金辉在沈阳又联络了戴昊等人,随后江涛来到沈阳,这样

一个秘密联络点建成了。经过这一番努力,张金辉回东北工作的第一步顺利完成了。

 19326月间,张金辉听说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车向忱来东北前往北满和马占山联

络的消息,便赶往哈尔滨准备和车向忱联系,但在哈尔滨张金辉没见到车向忱,只得返回

沈阳。7月间,张金辉联络的人员陆续来到沈阳,他们研究,为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抗

活动应当成立一个组织。于是,张金辉和宋黎、江涛、戴昊、李士廉等人商议成立了“东北

青年抗日铁血团”,其宗旨是组织东北青年,用铁和血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收复东北失地

 “东北青年抗日铁血团”成立时,张金辉他们在沈阳大南门外的南塔下,共饮了苦酒,

宣誓要抛

头颅,洒热血,为祖国牺牲一切。张金辉被公推为这个青年抗日团体的主席,宋黎为军事部

长,江涛为政治部长,戴昊为宣传部长,郭明德为经济部长。同时还决定团体的主要任务是

:组织和发展抗日义勇军;打入并争取瓦解伪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对日寇进行破坏暗杀

活动;发动东北青年参加抗日活动等

张金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记东北大学的抗日斗争》,载《辽宁党史资料》

,第5期,第18页。。

 “东北青年抗日铁血团”成立不久,队伍迅速发展到七八十人,这些队员都是具有抗日

思想的青年学生。盛夏季节,他们利用青纱帐起,到农村组织义勇军,用真枪实弹打击敌人

。到冬天,他们就在城里向工人、市民宣传抗日救国;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日伪作斗争

。如砸大烟馆、炸火车站、袭击领事馆、扰乱社会秩序等,闹得敌人一夕数惊,惶惶不安,

以戳穿敌人所谓的“王道乐土”、“安居乐业”、“太平世界”的欺骗和谎言

宋黎:《忆九一八事变后战斗岁月片断》,载《西丰文史资料》,第11辑,第87

。。

 在日伪统治下的沈阳,被一片白色恐怖气氛笼罩,日本帝国主义除了用残酷的法西斯手

段外,还实施罪恶的“纵毒祸华”政策,用毒品腐蚀、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大烟馆遍

布全城,不少年轻人也进去“喷云吐雾”。为了给毒害中国人民的日本侵略者以惩罚,张金

辉他们决定去炸大烟馆。去炸烟馆的除了张金辉和宋黎之外,还有3人。他们带好由宋黎自

的土炸弹,几个人扮成抽大烟的人,陆续来到大西门里面一家烟馆,装作抽大烟来了,趁人

不注意时便把内装着土制的炸弹的盖子上的引线点燃,悄悄地放在床下,然后陆续结账,大

模大样地离开烟馆。时间不长,只听轰的一声,土炸弹爆炸了。这次虽说只是炸了烟馆

里的一些家具,炸伤了几个“烟鬼”,但是这次炸烟馆的行动,却在沈阳市里轰动一时

宋黎:《忆九一八事变后战斗岁月片断》,载《西丰文史资料》,第11辑,第89页。

 “东北青年抗日铁血团”在张金辉等人的组织领导下,在沈阳城四面出击,越干劲越足

,街

头巷尾不时出现他们贴的反日标语和抗日宣传材料;敌人越禁止,他们印发得越多。一次,

他们又决定去炸南满火车站(即今沈阳站)。沈阳车站在当年的客货流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虽然旅客中有日本人,但主要的还是中国老百姓,为了不致伤害骨肉同胞,他们多次去南满

站观察地形,经过反复讨论,才确定了安放炸弹的位置。爆炸南满站的成功,使沈阳的老百

姓无不暗自高兴,悄悄地私下议论:“准是抗日义勇军炸的,干得真漂亮!”

 炸南满站成功之后,张金辉他们准备干一起对敌人震动大的事,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

中国人决不甘心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决定爆炸沈阳城里的各国的领事馆,让一些外国人

也知道中国人的厉害。他们这次爆炸的主要目标是日本领事馆,在其他驻沈的外国使馆也安

放了土炸弹。但是,由于缺少配制土炸药的部分药物,这次配制的炸药是杀伤力较小的黑色

炸药,结果爆炸的是少数,仅仅崩坏了一些房屋的边角。尽管是这样,他们的这一行动的确

是触动了日本当局最敏感的那根政治神经。凶残的日伪当局在沈阳城开始了空前的大搜捕。

郭明德和江涛被捕了,当张金辉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通过关系找到李士廉,让李通知宋黎

,让宋火速去哈尔滨给 车向忱 先生送信,告诉他们迅即撤离

李士廉:《纪念九一八,振兴我中华》,载《西丰文史资料》,第1辑,第88页。

 193112月国联理事会通过决议,派“国联调查团”赴中国东北调查。1932年春天“国

联调查团”来到中国的消息在报上登出并在电台广播后,沈阳各界爱国人士冒着生命危险,

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想方设法递交给“国联调查团”,以揭穿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所捏造

的种种谎言。张金辉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据宋黎和李士廉回忆,当时张金辉、宋黎、

李士廉、戢享树、戴昊、郭明德、那拯彬、江涛等8人一起到沈阳、铁岭、开原等地奔走

,发动学生、工人、农民、职员、医生、商人等写揭发控告信,寄给英国驻沈阳领事馆转“

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爵士(英国人),或直接寄到调查团在沈阳的驻地——沈阳大和旅馆

(今辽宁宾馆)

李士廉:《关东烽火》,载《西丰文史资料》,第3辑,第37页。。 1932

10 2 ,“国联调查团”发表了调查报告书,虽然报告书中混淆了侵略与反侵略的基本是

非,但对张金辉他们揭露出来的铁证不得不作出公正反映。

 1933年春,张金辉派遣李士廉到伪安国步兵第2旅做策反工作。这个旅的副官长肖钟英

是张金辉的老相识,又是李士廉讲武堂的同学。由肖钟英介绍,经考试,李士廉当上了第2

旅少校参谋,后因有人挑拨李与旅长关系,李士廉不得不撤离该旅。

19346月,由于日伪当局对抗日组织的疯狂镇压,张金辉他们的活动越来越

困难了,他不得不再次来到北平,仍然回到东北大学,一边学习,一边继续参加北平的抗日

救亡活动。

 1934年初冬的一天,地处北平市鼓楼鸭儿胡同的张希尧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搜查,特务

们在张家搜出一些进步书籍和张金辉从东北带回来的手枪一支。因此,张希尧和张金辉等7

人被特务逮捕,押在宣武门内国民党北平市党部,第二天又被转到北平市警察局。在警察局

里,受到严刑拷打,但他们都表现得十分坚强,敌人要他们承认是共产党员,他们只承

认自己是东北青年,参加了抗日爱国运动,其他拒绝回答。他们是被当做政治嫌疑犯而被捕

的,又没有抓到“真凭实据”,不算是北平市警察局的犯人,而是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寄押

”的在这里,叫做“留监”。在阎宝航、王卓然、车向忱等爱国人士的多方营救下,40天后

,他们被释放了康雅丽、何世芬:《抗日爱国的爆破专家宁匡烈》,载《辽宁英

烈》,第4辑,第57页。。

 张金辉在狱中还认识了李之琏、李雪炎等进步青年,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对社会现实有了

更多的了解。张金辉进一步认识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认清了“真理光明在什么地方,发现

了有比我更进步更勇敢的人,他们在为更高尚的革命事业奋斗”,对自己中共党员的哥哥张

希尧的政治面貌及其作为也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和新的认识,“决心为做个共产党员而努力”

193512月,经张希尧介绍,张金辉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金辉:《自传》。。

 张金辉入党后,仍在东北大学学习,在东北特委的领导和家兄张希尧的指导下,以学生

身份为掩护,组织秘密机关,执行交通联络、宣传等工作。曾被派到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调查过会门武装,准备建立抗日武装。

 19377月,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央为加强地方力量,派朱瑞到太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

委书记。当国民党军队南撤时,他仍以十八集团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主任的名义进行联络工

作,在当地社会人士的资助下,以豫北师管区训练班的学员为骨干,创办了华北军政干部学

校,先后办了5期,训练青年干部2000多人,这些青年大多成为太行及中原的中坚力量。这

一期间,党组织派张金辉去保定,准备利用他原来接触过的会门武装发展抗日游击队。张金

辉在保定住在天主教徒姚光煊家中时,朱瑞到保定,张金辉与朱瑞接头,协助安排人员在

姚家听取朱瑞讲解游击战术,向朱瑞学习游击武装战术的理论知识

张金辉:《自传》。。

 张金辉参加学习后,正准备到乡下开展活动,不幸被国民党保定当局逮捕,怀疑他搞地

下活动,将他拘留月余,还要将他驱逐出保定。但是张金辉以东北抗日总会为掩护,坚持不

离开保定。张金辉因无法再通过会门武装取得联系,遂到太原与朱瑞取得联系,经研究决定

继续利用各种关系在华北搞武装。为此,张金辉到南京找到东北社会名流阎宝航。其间,阎

宝航

正在南京担任蒋介石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副总干事,而国民党在七七事变后也提出要在华

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经阎宝航的周旋,张金辉得到了一个“华北第11游击支队副司令”的

任命返回华北。

 张金辉自以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计划借此名义,在晋豫边区组织武装,然后与

八路军会合。11月间,张金辉到山西林县一带活动,目的是召集53军的散兵游勇。原来,第

53军副军长黄显声曾因极力主张该军沿京汉线南下直驱郑州,以牵制国民党的攻陕部队而遭

到军长万福麟的强烈反对。七七事变后,黄拉出一部分队伍,在黄河前线与日军打了一

场硬仗,重创了日军。但黄的部队也遭到了重大损失,散兵游勇分散于各地。张金辉在招

兵买马的过程中与当地张荫梧部的徐靖运产生摩擦,遭到徐的污告,张金辉被羁押一昼夜并

遭拷打。至此,张金辉无法在第11游击支队继续坚持,遂赶赴武汉。

 19383月,张金辉经组织决定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到达延安后被分配到抗大第4

大队任宣传股股长。

 1939年,张金辉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具体工作是组织政治部的生产运动。除了开荒种地

外,还组织机关干部搞纺织、养猪等。同年夏季,随抗大总校转入敌后,由晋察冀赴晋东南

。张金辉被留在晋察二分校三年,三年间经过数次反“扫荡”斗争,曾负责组织文工团,坚

持到抗日游击区演出。后来文工团取消了,张金辉任文艺科副科长,从事学校文化工作。

 1943年春,张金辉由敌后调回陕甘宁边区,被分配到抗大总校政治部秘书科任科长。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张金辉随抗大总校挺进东北,改任宣传科长,除做

学校工作外,还做兵源补充、安置伤病员、招收新生、接收俘虏等临时性工作。他工作责任

心强,有能力,有办法,团结同志,接近群众,善于打开工作局面

《张金辉同志的鉴定》,19471月,存总政治部档案馆张金辉档案。。一

段时间后,他被选为东北军大政治部校党委委员。

 1946年夏季,西丰县南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当张金辉得知这事后,曾给老家的亲属

写信,写道:“把家里的土地分给穷人吧,以此接济劳苦大众”

作者在张金辉家乡调查资料并存。。

 19498月,东北军大奉命转移中南,改为中南军政大学,张金辉随军南下,仍任宣传部

部长。

 19514月,张金辉被调到第21步校任副政委,这是张金辉从部门领导转为全面领导的一

个转折。在该校任副政委期间,他领导了该校的“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

 1959年,张金辉被调到北京,任总政文工团团长。

 “文化大革命”中,张金辉因青年时期几次被捕及曾担任国民党游击支队副司令等

问题遭到迫害,被无辜关押了5个年头。这5年间连妻子的面都未曾见到过,可想而知,张

金辉受迫害的程度了。但张金辉的政治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关押结束后,直到1975年,他

才完全获得解脱。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肉体的折磨,使张金辉患了肺癌。刚刚获得自由的他,

当得知自己已身患癌症时,并没有被病魔吓倒,而是一面接受治疗,一面要求组织上为他安

排工作。他向组织上提出:“我的肺癌不是没有转移吗?叫我干啥都行,在北京在外地都可

以。”

 组织上满足了他最后的要求,任命他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政委的职务。他上任后

,不顾手术后虚弱的身体,坚持和大家一起参加馆里的劳动,常常是汗水淋漓。他为了改

善群众的生活,亲自抓食堂工作;为改善伙食,他亲自为干部、战士和职工搞福利,为他们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张金辉处处关心群众,受到全馆群众的好评。

 张金辉的身体越来越瘦弱了,有的人心疼地对张金辉说:“你上班别太勤了,在家好

好养病吧!”张金辉却回答说:“即使在家养病能多活几年,不干工作也白搭;不如带病工

作,虽然生命缩短了,却得到了工作的机会,这不等于延长了我的生命吗?”张金辉在病床

上的生命最后一息仍然念念不忘工作,还在向领导和战友一再叮嘱要好好工作,并对自己未

做完的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得热泪满面

军事博物馆老同志回忆,作者存。。

  1978 年5 月23 ,张金辉病逝于北京。

 在张金辉追悼会上的《悼词》中写道:“张金辉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刻苦地学习马

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勤勤恳恳,艰苦奋斗,数十年如一日,直到病情十分严重,仍忘我地

工作,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

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

干部。”

BFQ

 

本文出自《辽宁党史人物传》第14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