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召开《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编写工作第四次推进会。室主任宿建军主持会议并讲话,副主任王建立、刘志刚出席会议,编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全体参编人员参加会议。这次推进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出版之后及《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编写工作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首先传达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出版座谈会精神。座谈会深入阐述了编写《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的重要意义、上册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编写情况以及该书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地方党史基本著作编写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结合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座谈会精神的学习理解,《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各编写小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编写工作的最新进展和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及安排。
《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目前已完成上册和中册的初稿编写任务,下册的编写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会上,宿建军对前一阶段编写工作及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贯彻落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座谈会精神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出版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为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正本,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新的基本教材。对于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启迪智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深学细悟《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的丰富内容、生动实践及深刻道理。《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编写工作领导小组及全体参编人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即是学习,既要学习领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座谈会精神,又要深入研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内容,这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更是全体参编人员的基础课。通过深学细悟,更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和历史使命,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党史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三是认真学习中央党史三卷编写组接续拼搏、埋头苦干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在编写过程中坚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编写组同志甘守青灯黄卷,心无旁骛地投入艰辛繁重的编研工作中。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品质,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的编写工作,并适时启动《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四卷编写,真正做到“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发扬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忠诚、守正、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宿建军还指出,在肯定《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编写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要认清编写工作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可谓是万里长征才走出的第一步,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和坚韧不拔的状态,咬住目标不放松。为保证高质量完成编写工作,宿建军提出五点意见。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推进《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编写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总体要求、编写规范和时间进度等安排,做到“不越位、不掉队”。根据省委批复的推进编写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清单,今年的工作任务以编写完善《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上册为主,中册和下册持续跟进。上册工作要形成完善的统稿送审工作方案,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施工图。中册和下册也要合理安排工作进度。要将这项工作牢牢抓在手头,扛在肩头,放在心头,以一种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的事业心和紧迫感,稳步而扎实地推进。要咬住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确保每个阶段的任务能够一一推进,逐项完成。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提高《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文稿质量。《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作为辽宁地方党史正本,其编写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都很强。要确保内容准确无误、观点客观公正、评价全面公允、舆论导向正确,这不仅是对党的历史的真实还原,而且直接影响人们对党在辽宁奋斗历史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反之,若文稿质量欠佳,甚至存在史实错误、观点偏颇或评价失当等问题,不仅无法有效传达党的历史真谛,还可能误导公众认知,削弱党的形象与公信力,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要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功夫,对已经完成的初稿进行认真修改完善。通过个人读稿、集体议稿等方式,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不厌其烦,切实下到“绣花”的功夫。同时,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与进度兼顾”的思想,又好又快地完成编写目标任务。
三是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仅就当前《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文稿看,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是否抓住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辽宁党史的主题主线和大事要事;是否存在“文不对题”或“跑题离题”等现象;是否体现了辽宁地方特色、特点和特例;是否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影响力较大、生动鲜活的特事、小事;阐述是否有可读性和感染力,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表述是否符合正本写作文风等。这些问题要及早梳理、及时纠正。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既是挑战,更是提升自我、锻炼队伍的宝贵契机,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决不能使问题困难成为推卸责任、降低标准的理由。参编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要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扎扎实实地完成好自己承担的编写任务,不断熟悉党史业务,把握正本编写规律,提升研究能力和修史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地方党史基本著作的编写方法。编写组的同志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专业知识,进而形成专业思维、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精神。通过活学活用、边学边用,结合实际、举一反三,把这些专业方式方法与日常编写工作结合起来,运用到编写《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工作中。各部部长要切实发挥党史三卷编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作用,做好领导、指导、引导、辅导的“传帮带”工作,将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业务积累传授给本部门乃至其他部门的参编人员。
五是要进一步注重加强《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编写的保障工作。要做好参编人员的工作调配。各编写组成员工作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针对一人负责多编或多项工作的实际,要合理把控、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保证任务落实。各部部长要支持本部门有参编任务的同志,为其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必要帮助。要加大查档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档案资料非常丰富且保存完整,要以查阅原始资料为主加大查档力度,以获得第一手史实材料。此外,党政群工作部要切实做好参编人员的服务保障工作。
宿建军最后强调,《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的编写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体编写人员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力争上册能够在今年出版发行,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辽宁党史提供重要参考,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党史智慧和力量。
王建立、刘志刚分别对编写工作提出具体意见。王建立提出八点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倒排工期;压实工作责任,加紧推进;强化组织调度,合力攻坚;创造必要条件,提供保障;对标编写依据,把握遵循;科学严谨细致,确保质量;深化问题研究,体现特色;倡导解放思想,总结规律。刘志刚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的编写工作要紧跟党中央步伐,全面对标对表;二是编写《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三卷是一项艰苦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重视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做到统筹兼顾、抢先抓早;三是要提前做好编写《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四卷的准备工作,适时抓紧推进。
版权所有: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备案号:辽ICP备1401821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5号
邮编:110006 | 网站地图